1992年,天津医科大学眼科教授王延华与流行病学教授耿贯一首次向全国倡议设立爱眼日,倡议得到响应并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全国爱眼日”。1996年,国家卫生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中国残联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通知,将爱眼日活动列为国家节日之一,并重新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
每一百人就有一个视障人士
今年是第29个全国爱眼日。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的生命全周期。眼睛是人身上唯一的视觉器官,失去了眼睛,就相当于失去了明亮绚丽的世界,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根据世卫组织《世界视力报告》和中国盲人协会官方网站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22亿人视力受损或失明,超10亿人是因为眼病未能得到必要治疗所致。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近视人数高达6亿人,眼病患病人数约2.1亿,其中视力残疾人数达1700万,每100名中国人中就有1人是视障人士。中国每年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人135万,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其中,白内障和角膜病是致盲的首要原因。
眼病救助项目 让患者重见光明
目前,我国白内障盲人近700万。盲和视力损伤严重影响了残疾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促进我国防盲治盲事业发展,帮助眼病患者走出黑暗,迎接光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先后开展了启明行动、给我一点光、儿童眼病、集善眼病、集善乐享光明等项目。
“启明行动”项目是一项惠及广大贫困白内障患者,促进我国防盲治盲事业发展,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服务”目标的大型复明工程。2006年6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启动了“集善工程·启明行动”项目,旨在让全国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项目开展十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企业捐赠、个人捐赠和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等方式筹集善款近2亿元人民币,按照每例手术经费1000元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为近20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提供资助,做到了复明一人,幸福一家,惠及一方,受益全社会。2011年7月,在民政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表彰大会上,“集善工程·启明行动”荣获“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一起守护“心灵的窗户”
我国约有1700万视力残疾人,在这些人中,适龄盲童约占13万。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我们领略不到的黑暗。而阅读,像是一场独特的旅行,让他们通过手指尖的点点触摸,在文字中安静地“凝视”自己,走出心灵的桎梏。
盲童,是祖国大花园中同样灿烂美丽的花朵,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因家境贫寒,无力购买必备的学习用书和优秀读物,失去了了解这个多彩且未知世界的机会。
为此,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了“我送盲童一本书”公益项目,为盲童送去心爱的盲书,捐建盲文阅览室,配备盲生阅读需要的盲文优秀读物等,为盲童送去知识的载体和社会的关爱。项目遍及全国29个省区市,资助了200余所盲校和特教学校,累计捐赠盲文图书、大字版图书、有声读物等30万余册,捐赠听书机、盲用电脑等电子产品5万余件,惠及盲童10万余名。项目践行书香中国战略,为丰富盲人阅读文化产品和全国盲文图书馆的设立起到推动作用。
科学爱护眼睛,预防眼部疾病
1.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
看书、画画时姿势要正确,不躺着或趴着看书画画;不要在走路、坐车时看书画画;不在光线过暗或者阳光直射的情况下看书画画。看书画画时,如有必要应同时打开房间大灯和台灯,台灯要有足够和均匀的亮度及色温,保证光线从左上前方射入,避免阴影遮挡视线。
2.控制看电子产品时间
每次使用电子产品到达20分钟时,应让眼睛休息5—10分钟或眺望远处的景物,每天累计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3.进行户外锻炼
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能够有效预防孩子近视的发生。科学家认为大自然的光线能够帮助眼睛释放保护眼睛的有益元素——多巴胺。
4.定期视力检查
建议定期带孩子看眼科医生,尤其是父母都近视或高度近视的家庭。检查出来问题及早的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或矫正。
5.保证充足的睡眠
夜间是身体和眼睛休息放松的宝贵时间,充足的睡眠能够促进生长激素等重要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身体和眼睛的健康生长发育。
6.确保营养均衡
日常饮食中应保持均衡饮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全面,多吃鱼肉、水果、蔬菜、豆制品、鸡蛋,少吃甜食、辛辣食物和饮料。维生素A是保持眼睛健康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胡萝卜、卷心菜、生菜都是摄入维生素A的好选择。
7.学做眼保健操
眼保健操能很好保护眼睛,尽量每天都坚持做一会儿,对缓解眼睛疲劳很有帮助。尽量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做眼保健操的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对保护视力大有裨益。
在全国爱眼日来临之际,想对大家说:不当的用眼习惯会导致眼部疾病,危害身体健康,因此保护眼健康刻不容缓,提高健康用眼意识,要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