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出发,经拉萨、日喀则,最终抵达拉孜县,这段跨越千里的旅程历时两天。夏季的西藏,群山如披丝绒绿装,阳光灿烂,天空湛蓝。我们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部的专家团队一同前行,探访“加油追梦人—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的受益者们,见证技术与温情如何为他们重启崭新人生。年初日喀则地震发生时,琼拉正在县里的服装店里上班。逃生中不幸被砖头砸中,导致左侧小腿截肢。琼拉今年21岁,是家中的二女儿,父母以务农为主维持家中自足,琼拉务工的钱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以补贴年迈的奶奶、视力残疾的叔叔、读大学的姐姐及年幼的弟弟。
地震发生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对受灾肢体残疾人开展救援。琼拉在日喀则完成截肢手术后,积极投入身心康复。待残肢状态基本稳定,中康假肢矫形专家团队为她进行专业评估、检查、测量与取型,并制作了训练用假肢。随后,琼拉前往西藏自治区残联康复中心开展系统训练,逐步适应“新伙伴”。由于是初次使用,专家持续跟踪她的训练进展与残肢变化,并依据实际情况采用更耐用的材料为她升级了假肢。
图为初次适配的琼拉
此次,专家团队带着新假肢专程前往琼拉家中,仔细检查残肢受力情况,评估是否存在进一步萎缩,并实地查看她日常生活的路面环境,以便对假肢进行更精准的调整。受地震的影响,琼拉的家正在重建,村庄道路因重型车辆往来仍显泥泞。专家细心调试假肢,并叮嘱使用注意事项:“如果进了沙子,及时清理,减少磨损,如果涉水,需要及时擦干。”同时为了保护肌肉、增强康复效果,专家为她和家人讲解并实操了肌肉康复及训练的方法。因语言的原因,琼拉的爸爸一直沉默,但他始终注视倾听,认真学习康复训练的知识,父亲的爱沉默而深沉。
图为专家向琼拉介绍新的假肢
图为专家向琼拉和爸爸介绍康复方法
穿上新假肢,琼拉自如地在院子里打扫、洗衣。她话不多,但笑容始终灿烂。她说,希望未来能去更多城市看看。此时,新家的重建正热火朝天,田间的青稞饱满低垂、随风轻扬——一幅崭新的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
扎西的家在珠峰脚下,来日喀则残联做适配需要一天的时间,但漫长的旅程因妻儿的陪伴变得温馨许多。扎西的小腿在工地工作时被拖拉机碾压导致截肢,因原假肢的质量问题,假肢与残肢的连接处已经有了出血的问题。经过专家精心调试,扎西穿上了新假肢,妻子细心地帮忙调整袜套,他激动地在走廊里来回练习,适应自己崭新的伙伴。他的小儿子欢快地跟在身后,仿佛一场父子间的游戏,喜悦,洋溢在整个空间。
扎西的普通话不太流利,但他一遍遍对我们说:“感谢,我心里很高兴。”
图为中康的专家在为扎西调整假肢
图为扎西在走廊练习
2025年1月地震发生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加油追梦人-假肢矫形适配救助项目积极联系中康及地方残联,为地震灾区截肢患者及周边残疾人开展帮扶工作。假肢专家团队秉持“一人一策”原则,针对每位患者的残肢条件与实际需求定制个性化方案:特别针对牧区群众,选择更适合他们工作生活特点的假肢功能部件,保障假肢的灵活性、功能性和耐用性。这种精细化、差异化的服务模式,既确保假肢符合医学标准,又能精准适配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此次共计为35名肢体残疾朋友适配了新的假肢,他们中有的重返牧场,有的再拾家务,有的走出伤痛、拥抱社会。就像琼拉和扎西一样,每一个重新站起的瞬间,都是对生命韧性的致敬。对未来希望的笃定。假肢不仅提供了他们身体的新支点,更点亮了通往尊严、梦想与新生的道路。这是一次助残科技的抵达,更是一场温暖的奔赴。
上图为受助人破旧的假肢,下图为新适配的假肢(加装外装饰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