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熊熊燃烧、象征着吉祥与祝福的火把下,村民与客人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本报记者顾磊摄
太阳已落到山的那一边,暮色渐浓,宋荣坤驱车进入山谷中蜿蜒的道路,前方就是自己长大的地方——昔日的麻风村山石屏村。他心情激动,因为明天是7月27日,农历六月二十五,正是白族的火把节,亲人相聚,乡亲同堂,传递美好的祝福。
宋荣坤父母都是麻风病患者,他戏称自己是“麻二代”。医学专业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成为基层卫生院的一名优秀医生,为麻风患者服务。前不久,他刚被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扶贫健康行”麻风救助项目聘为“阳光大使”。
7月26日开始,一些在外工作的家属,拎着大包小包回到村庄,与每个熟悉的亲友拥抱、寒暄。他们要一起度过这美好的节日。孩子们如乳燕归巢,飞奔玩耍。7月27日当天,还有不少乡亲穿着盛装,从十里八乡赶过来参加活动。还有白族大姐集体赶来为乡亲表演歌舞。
山石屏村位于云南省洱源县,曾是一个典型的麻风村。如今,该村现有44名麻风康复者以及部分家属。村庄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山谷中,门前有小河蜿蜒流过,两层宿舍楼干净如新,每层都有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宿舍,院内花草树木成荫,村民们种植蔬菜、饲养鸡鸭,同时还有干净整洁的食堂,家属们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伙食。
李桂科医生是山石屏村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一位从事麻风防治工作38年的老麻医,曾获“全国最美医生”称号。他介绍说,麻风菌是比较弱的病菌,健康人即使接触麻风病人,95%的人也都具备抵抗能力,不会被感染。剩下的5%,也只有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并与麻风病人长期近距离接触的人,才有被感染的可能。麻风也不是遗传性疾病,治愈后的麻风病人也没有任何传染性。
据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副会长杨军介绍,云南全省16个州(市)均曾有麻风流行,洱源县也是历史上麻风高流行地区。“山石屏村”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洱源县山石屏麻风院”。当时,这里没有房屋,没有耕地,没有道路,共有400多位麻风患者生活在方圆5公里的山沟里,条件艰苦,成了与世隔绝的“麻风村”。
杨军介绍,60多年来,这里共收住洱源、大理、丽江、兰坪、剑川等地麻风患者462人,至1990年全部治愈。自2014年1月8日正式更名为“山石屏村”,脱掉了“麻风村”帽子。
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采取世卫组织联合化疗方法以来,全世界在麻风治疗上取得飞跃性的成果。中国的麻风新发病人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近几年已经连续年均不到1000例。然而,相对于麻风防控,麻风治愈者的后续康复生活保障是更大的挑战,在一些偏边远山区,其基本生活和康复医疗仍得不到保障,歧视麻风现象仍然严重。
山石屏村从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到生态宜居的“世外桃源”,颠覆了外界对麻风村的认识,在此举办村宴,旨在倡导消除歧视,关爱这一群体。
傍晚,村庄升起袅袅炊烟,长桌宴开始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随后的庆典活动在民族舞蹈中拉开序幕,李桂科与刘玉文共同点燃寓意祛邪得福的大火把,全场都加入了歌舞联欢,行动不便的老人坐着轮椅加入火把舞队伍,脸上洋溢的快乐表情令人动容。
“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麻风并不可怕,对麻风的无知才可怕。”宋荣坤说。
在多年的基层麻风防治工作中,李桂科留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物件。当天,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建的、展现了60多年历程的山石屏村麻风历史博物馆揭牌。
博物馆分为3个展区,分别展示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麻风病人的垛木房及麻风病人开荒种地、自食其力的生产状况,麻风院发展、工作人员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医务室治疗、康复的历史照片。
据了解,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扶贫健康行”麻风救助项目,计划在全国现有的593所麻风院村中开展救助,2018年已完成对全国22所麻风病村/院的救助,2019年将继续增加到50所。重点为偏远贫困地区的麻风村/院提供所需的医疗器械、交通工具、生活电器、御寒衣物等基本生活及卫生用品。
当天,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还为山石屏村捐赠了一辆汽车,用于为麻风病人提供买菜、出行等服务。爱心企业山东太阳鸟服饰有限公司还向村民捐赠了应季衣物及生活用品。
来源:人民政协报http://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2647504/app_key/337439fef71af08fe85942ebd690e4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