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周年专题
  • 官方微信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cfdp@cfdp.org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zhb_jjh@cdpf.org.cn
  • 微博

  • 微信

中国经济周刊:丝绸古道的公益丹霞:以共建集善,以共管乐业

2019-08-26

丝绸古道的公益丹霞:以共建集善,以共管乐业

基地外景(曹煦 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曹煦)甘肃张掖,丝绸之路重镇。

这个因汉武帝“张中国之掖(腋)”而得名,以丹霞地貌闻名于世的古城,近年来却在新时代的中国公益版图中,悄然张开隐形的翅膀,在残疾人就业异常困难的西部地区,放飞出一抹靓丽的七彩丹霞。

“张掖项目”的核心模式并不复杂。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平台资源优势、用人企业的支持倾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依托社会企业和地方非公社会公益助残组织的支撑保障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就业机会转移到西部,并形成规模效应。

“圆通速递扶贫助残就业基地”就是项目与爱心企业合作的成果之一。这个残疾人网络就业项目有个好听的名字,“集善乐业”。

丝绸古道的公益丹霞:以共建集善,以共管乐业

基地承担着电信运营商的电话营销工作 (曹煦 摄)

“坐上轮椅,只是换个方式走路”

拿到人生中第一笔2000元月薪时,26岁的痉挛性脑瘫患者祁超兴奋得手舞足蹈,像个孩子。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祁超还在张掖市民乐县的家中无所事事,长期“啃老”的他是家里人心中的“老大难”。眼下,他正在张掖市滨河新区的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基地的电脑桌前,穿着“集善乐业”工服,头戴耳麦,缓慢而坚定地敲击着键盘,熟练地解答来自全国各地的圆通投诉电话。

祁超的励志故事只是张掖基地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每一个员工背后,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感动经历。在这里,平常无法就业的残疾患者得以谋生,并自豪地称“这是他们难以割舍的第二个‘家’”。

打开祁超们过往的历史,他们也曾怀揣梦想,意气风发,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致残。对比往昔,在健全人就业尚且困难的当下,有了社会企业的赋能,他们也换了一种活法。更重要的是,集善乐业让他们走出心灵低谷,收获自信笑容。

丝绸古道的公益丹霞:以共建集善,以共管乐业

残疾朋友在这里收获了自信 (曹煦 摄)

先天脑瘫患者梁朋刚来基地时有自闭倾向,几乎很少说话,靠一个助行器在地上蹒跚着走路,在基地工作几个月后,他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整个人阳光自信,从事客服工作非常有耐心,用同事的评价就是“展现了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情商”。

翻开基地的7月份工资表,“徐金玉3900元;李晶3300元……”他们的收入已超当地平均水平,用工单位和残疾人真正实现双赢。也许基地办公室墙上的一副标语便是最好的题注,“坐上轮椅,只是换个方式走路。”

“我们看到了这个项目对残疾人的改变,对比他们来这之前,简直就不像一个人。”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乐业”项目办公室主任刘亚衡感慨地说,“他们迸发出生命的潜力,超出了我们原来的想象,很多时候电话那头的话语,我都受不了,他们都能受得了。”

值得一提的是,“乐业”,既是这个项目的前缀,也是内涵。

在张掖基地,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随时调整员工的情绪;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提供种类齐全的康复设备和自动售卖机,给员工创造便利;甚至引入了甘肃省电大的社会工作大专班,圆了一些员工的大学梦。

丝绸古道的公益丹霞:以共建集善,以共管乐业

正在紧张接听圆通客服电话的基地员工 (曹煦 摄)

体现人本关怀的点滴案例还有很多。刘亚衡刚到张掖推进项目时,发现基地的很多残疾员工很容易生病,经常感冒发烧,后来发现是饮食结构问题。为此,基地给员工增加了营养餐,每天一到两个鸡蛋、一盒牛奶、一个面包,下午会发一根黄瓜或者西红柿。刘亚衡介绍说,“每个人每天大概增加了六七块钱的饮食标准,钱虽不多,但希望通过长期的饮食干预,能够让大家体质更健全。”

圆通速递张掖基地的项目负责人马明称,集善乐业项目的初衷,恰与圆通速递的社会责任理念高度契合。作为圆通首个参与共建的示范项目,张掖基地已进行了200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助60人成功就业,通过互联网和客服岗位,为张掖乃至周边县市的残疾人提供了更广阔和更合适的就业空间。

眼下最让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甘肃张掖)基地负责人刘韦评“操心”的,是基地的房租、电费、取暖费等,他希望他的“国企房东”予以减免,为此,甘肃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马新平已经帮他协调了几次。

马新平说,“我们希望(张掖)基地可以辐射甘肃的14个市州,形成‘张掖模式’。”

制度变革释放创新活力 

就业,是残疾人有尊严地融入社会的纽带。而数据并不乐观,截至2018年底,全国持证残疾人就业年龄段就业率仅为56%。

在甘肃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马新平看来,当前残疾人就业中最大的难题是很难对接到好的工作岗位。“这些年我们做了很多残疾人就业的试点项目,电商创业、盲人按摩等等,地方领导很重视,场地也建好了,团队也组建起来了,但最终很多项目都不了了之。”

马新平的困惑绝非个例。在政商之间信息不对称、东西部劳动力供给不对称、残疾人权益诉求与现有企业管理制度之间不对称的巨大鸿沟中,如何用规模性就业让残疾人重获新生,减少外部输血甚至完成自我造血,是中基会设计张掖项目的初心。

面对困扰残疾人就业的这一普遍性问题,中基会“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项目在张掖的解决方案是共建和共管。

首先是共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作为项目的总体发起方,不仅协调大量政企资源用于对接该项目,还投入了包括100台电脑在内的设备设施,价值45万左右;甘肃基金会提供了20万元左右的装修改造费;张掖市残联协调联系了场地并资助了先期的场地租金,负责组织当地残疾人接受培训。

其次,和以往类似项目相比,张掖基地的“重头戏”是共管。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打破了很多传统基金会的约束,公益创投了一家社会企业——集善乐业北京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集善乐业公司”),与张掖本地的管理团队共管这个基地。

二者分工明确:集善乐业公司管业务。“怎么来接活?怎么把活、把这个流程打造成适合我们基地的残疾人?怎么来培训地方基地的管理团队?怎么跟我们的甲方企业进行衔接?都要靠集善乐业公司来做。”中国残基会项目办主任刘亚衡解释说。

张掖本地的管理团队负责后勤、培训、员工心理辅导、跟地方残联的对接等等事务。据刘亚衡介绍,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调动地方的残疾人互助组织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有团队、有阵地、有经费来源、有工作能力的组织,把基地运转起来。

制度创新在实践中迅速释放了巨大活力。这些草根的、新鲜的、有生命力的、没有官方背景的残疾人互助组织组织,在专业力量的引导下快速孵化并成熟起来。

以内部管理为例,在这个从管理者到员工几乎都是残疾人的张掖基地,目前采用了“钉钉”这样的企业管理工具,所有审批流程都在线上进行。“大家有一个从困难到习惯的过程,原来都是自己说了算,突然变成要有流程,但是习惯了就特别好,忙而不乱。”基地负责人刘韦评如是说。

创新的不只有管理,还有人事安排。集善乐业公司直接将张掖基地的三个核心骨干聘为正式员工,确保公司的各种指令、理念、原则都能在基地得到贯彻落地;而圆通速递也直接将张掖基地表现优异的两名员工聘为圆通的正式员工。

人员多向交叉后对管理的提升是显著的。中国残基会项目办主任刘亚衡总结说,“我们现在的管理通道非常通畅,大家有一致的事业方向和清晰的工作思路,最终才取得了现在这样比较圆满的成绩。”

眼下最让刘亚衡欣慰甚至骄傲的是,张掖基地已经走上了自负盈亏、自我造血的阶段。这意味着即便没有残联的支持,这个机构也已能够生存下去。对比往昔,刘亚衡感慨地说:“以往很多公益项目都靠着政府的不断投入和援助,慈善组织不断的资助才能生存。而我们始终有一个观念,就是这个项目要符合市场的规律,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去,把它打造成真正的企业,而不能变成投入的无底洞。”

目前,集善乐业已在甘肃张掖、山东淄博、宁夏银川、广西桂林建成4个基地,累计培训残疾人近500名。项目方希望再用3至5年时间,全国的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能落户一个集善乐业基地,最终形成万人的就业项目、万人的社会企业。

以张掖基地为蓝本,当下火热的社会企业如何能够生存下去?刘亚衡的体会是“小成本+大规模”, “第一是集合各方力量,把建设成本压到最低;第二是追求规模效益,只有靠规模、靠管理,把成本开销摊薄,把企业规模做大,才能把企业维持、运营、发展下去。”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http://www.ceweekly.cn/2019/0826/265819.shtml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无障碍声明 网站构建:Blovemedia
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版权所有: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 Copyright 2000-2024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Copyright 2000-2018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构建:Blovemedia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