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周年专题
  • 官方微信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cfdp@cfdp.org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zhb_jjh@cdpf.org.cn
  • 微博

  • 微信

中国网:助残脱贫,决胜小康——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行动

2020-05-17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在这个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迎来了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助残脱贫、决胜小康”,这是对于“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指示的精确体现。

打赢这场残疾人脱贫攻坚战,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关键,社会力量的戮力同心亦不可或缺。助残脱贫、决胜小康,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残基会)始终坚持集众心、聚众智、合众力,联合社会各界资源和力量助力残疾人脱贫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中国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残基会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聚焦残疾人脱贫工作,瞄准残疾人需求,积极筹集资金,开展了“集善扶贫健康行”、“启明行动”、“助听行动”、“助行行动”、“助学行动”、“助困行动”等公益项目,努力改善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状况。高举人道主义为旗帜,以为残疾人谋福祉为纲领,“平等、参与、共享”为目标,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广大残疾人共奔小康。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残基会在健康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健康扶贫——坚持精准帮扶,发挥示范效应

2015年中国残基会发起了包括眼病复明、骨关节置换、孤独症康复、麻风救助、互联网就业等多领域的“集善扶贫健康行”公益项目。截至目前,项目共投入资金近4亿元,在全国27个省累积帮扶救助20多万名残疾人,帮助10多万名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有力支持了西部深度贫困地区残疾人和贫困人群脱贫解困工作。

解决好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防止百姓“病根”变“穷根”,就要补齐精准扶贫中的“健康扶贫”这块短板。中国残基会根据西部贫困人群骨关节疾病致残致贫的情况,开展了集善扶贫健康行骨关节置换公益项目。

截止2019年底,骨关节项目义诊会诊患者达3000多人,募集资金近900万元,免费实施膝、髋关节置换手术400多例,受到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政府扶贫办和广大贫困骨关节患者的一致好评,并为西部三甲医院培训骨科医生3000多人,留下一支永驻的骨科团队。

来自安徽金寨的“板凳阿姨”因为关节感染无法行走,因家境贫困无力支付手术费用,30年间只能靠小板凳代步。“用板凳走路我最费的就是手套和裤子了,经常磨损不说,我的手跟腿经常被磨破出血”,“板凳阿姨”回忆起过去,仍然难掩苦楚。2018年11月,“板凳阿姨”得知中国残基会的骨关节置换公益项目,可以免费为患有骨关节疾病的病人实施骨关节置换手术,遂报名接受救治。由于病况复杂,骨关节项目专家为“板凳阿姨”组织多次会诊后最终确定救治方案,并先后实施5次手术。术后医疗组指导“板凳阿姨”进行了康复训练,3个月后的一天,30年无法行走的她,再次站立起来。同样站起来的,还有她的脱贫希望。像“板凳阿姨”一样摆脱了因残致困的受助者,在骨关节置换项目中还有很多,一部分受助者也已经或即将脱贫。

在救治“板凳阿姨”的5次手术过程中,安徽金寨的基层骨科医生也学习到了世界先进的骨关节置换技术,掌握了处理疑难问题的方法。骨关节置换公益项目不仅在救治贫困残疾人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中西部基层骨科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骨关节置换公益项目由经验丰富的院长级和主治医师级的骨科专家组成医疗队,下沉到中西部地区为贫困残疾人进行救治的同时,还举办“集善扶贫健康行•一带一路”骨关节医学培训,培训内容易懂实用,基层骨科医生受益良多。

2018年,“集善扶贫健康行”公益项目在推动全国贫困残疾人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被国家卫健委和国务院扶贫办列入了当年度“全国扶贫日”健康扶贫的示范项目行列。
中国残基会还陆续开展了眼病项目、孤独症儿童康复、麻风病救助等项目,针对不同困难群体进行精准帮扶。2015年至2019年8月,眼病复明项目募集善款近2亿元,并在新疆、宁夏、内蒙古、甘肃等27个省市筛查40多万例,完成贫困眼病手术近12万余例。中国残基会孤独症儿童(南方)康复基地自2018年5月开办以来,共服务了166名儿童,培训了500多位孤独症儿童家长,同时还承担了西部12省14个连片贫困地区的孤独症儿童救助项目,为贫困孤独症家庭提供精准扶贫和公益救助。基地引入了俄罗斯专业的海豚治疗技术,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造福中国的孤独症儿童和家庭。麻风救助项目截止2019年底,已对100多所麻风院、麻风村实施了救助。助听行动通过为贫困听障残疾人验配助听器,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帮助听障残疾人走出无声世界,融入社会生活。助听行动荣获2015年第九届“中华慈善奖”,并且连续四年载入《中国扶贫开发年鉴》。


 image001 - 副本.png

“板凳阿姨”经过5次手术终于站起来了
 image003 - 副本.png

骨关节置换公益项目义诊现场
 image005 - 副本.png

骨关节置换公益项目项目专家诊治患者
image007 - 副本.png

孤独症儿童进行海豚康复训练
 image009 - 副本.png

为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就业扶贫——坚持集中赋能,激发自主脱贫

2016年,中国残基会发起了“集善扶贫健康行•互联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项目(简称“集善乐业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建设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为平台、以培训赋能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为手段,以提供残疾人互联网就业岗位为目的,践行残健融合的理念,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也接纳残疾人家庭中的贫困健全人及伤残军人及家庭成员,使就业基地的人员的成份多样化,疏解社会就业压力,全面提升残疾人收入和生活水平,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的公益项目。

截至2020年4月,“集善乐业”项目已在全国建成了6个集中就业基地(分别位于宁夏银川、甘肃张掖、山东淄博、黑龙江齐齐哈尔、江西萍乡和广西桂林),启动1个残疾人线上创业项目,累计对1000多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60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低保户161人)。这其中,仅集善乐业凡星计划就有300多名残疾人成功实现创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低保户43人,占比15%。

张掖基地承担圆通速递公司的在线客服业务。为满足残疾人无障碍工作环境,基地搭建了坡道、无障碍厕所等设施,保障残障员工行动自如。基地设有康复器具,以供残障员工使用。基地配有食堂和住房,为残障员工提供餐饮、住宿服务。食堂准备了卫生的工作餐供残疾人员工使用。工作区域安装自动售货机,出售零副食。

肢体残疾的张振华是张掖基地的一名残障员工。他的业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平均业绩只有200-300单/天的时期,他便成为400单/天第一人,因此被推举为在线客服组长。振华家庭贫困,只能依靠母亲种地所获微薄收入维持。在张掖基地就业后,基础技术相对落后的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技能,逐步从业绩优秀的员工晋职为管理人员。如今,他已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份工作不仅将他的家庭拉出了贫困的深渊,还为他带来了体面和尊严。振华还经常向同事面授机宜,引导他们尽快熟悉整个业务流程。

2019年5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张掖)基地管理团队荣获国务院残工委评选出的全国100个“残疾人之家”称号。张掖基地的残障员工们身上那种自信与成就,来自于集中赋能带来的自主脱贫。

为帮助更多残疾人自主脱贫,扩展残疾人就业空间,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给残疾人带来的就业影响,“集善乐业项目”联手阿里巴巴集团推出的集善乐业•凡星计划残疾人淘小铺扶贫项目,计划在本年度内成功孵化一万个集善乐业•凡星计划残疾人淘小铺掌柜,力求通过互联网为残疾人提供一键开店、轻松创业的机会,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早日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
中国残基会还开展了“最美传承”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资助残疾人学习非遗技能、传承优秀文化,帮助残疾人学习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培训基地已初见成效。此外,残疾人手工艺者集善之家项目培训残疾人掌握制陶技术、青瓷杭绣技艺。目前已有120名残疾人掌握了安身立命的工艺技能,从而自主创业,开启了生活的新篇章。


image011 - 副本.png


image013 - 副本.png

残疾人员工张振华
 image014 - 副本.png

“集善乐业”项目残疾员工在工作
 image016 - 副本.png

“集善乐业”项目残疾员工在工作
 image018 - 副本.png

山东淄博大数据标注培训班结业仪式合影
 image020 - 副本.png

“最美传承”项目基地教学现场

教育扶贫——坚持助残扶智,切断贫困根源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传递根源的重要途径。相对于经济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而言,“教育扶贫”牵住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残基会把残疾人教育看作是改变残疾人命运、使他们自立自强的根本。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有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面对残疾人教育困境,中国残基会先后发起了“我送盲童一本书”、“集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助计划”、“集善爱心书屋项目”等品牌项目在内的助学行动,旨在通过帮扶贫困残疾儿童获得上学机会、汲取知识,继而开拓视野,勇于改变命运。

“我送盲童一本书”项目于2011年开展,依托中国盲文出版社进行盲童书籍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根据盲人学校实际需求进行产品配置,将知识的载体和社会的关爱传递到盲童手中。截至2019年底已在全国19个省份捐建104所盲文阅览室。

赵纯是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视障部的学生,他总是说:“我觉得书对于盲人来说,是一双眼睛。我们可以借助书看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可以跟很多不相识的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赵纯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习惯把所在年级各个科目的盲文课本读完后,去找高年级的学长们借书看。中国残基会帮助学校建立了盲文阅览室后,他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盲文书籍,赵纯高兴的说:“盲书给予我丰厚的知识与经验,让我看清前方,毅然前行。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以后想当作家,将快乐和知识再次传递”。

 image022 - 副本.png

视障学生赵纯

除赠送盲书外,中国残基会还于2015年以来开展了“集善爱心书屋项目”,为残疾儿童送去图书,资助地方残疾人机构建立爱心书屋。通过捐赠图书,丰富了广大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国残基会与北京百度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集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助计划”公益项目,以达成拓宽特殊教育从业者的视野,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等目的,并全面营造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尊重特教教师的良好社会风尚。2017年以来,中国残基会对200名特教老师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使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根源扶贫,教育先行。只有助残扶智,才能帮助贫困残疾人群彻底地跳出贫困泥沼。中国残基会多年来致力于拓展教育扶贫的途径,丰富教育扶贫的内涵,坚持扶贫扶智,不断为贫困盲童送去书籍、促进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提升特教师资力量,切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帮助残疾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

image023 - 副本.png

受助盲童在摸读盲书
image025 - 副本.png

残疾儿童在集善书屋阅读
image027 - 副本.png

“集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助计划”公益项目培训现场

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爱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14年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中国残基会在全国社会扶贫工作会议上荣获“全国扶贫先进集体”。中国残基会始终秉承“心常往残疾人家庭想,脚常往残疾人屋里走,产业为残疾群众所兴,利益为残疾人员所谋”的信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基层残疾人脱贫持续贡献力量。
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残基会将继续努力,积极谋划公益项目,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帮扶贫困残疾人力度,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切实为残疾人做实事、做好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0x7xvDAN.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无障碍声明 网站构建:Blovemedia
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版权所有: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 Copyright 2000-2024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Copyright 2000-2018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构建:Blovemedia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