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周年专题
  • 官方微信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cfdp@cfdp.org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zhb_jjh@cdpf.org.cn
    • 微博

    • 微信

    亲历者说

    胡祖荣:再见,残废人

    2014-03-14


    人物简介

    胡祖荣 1940年出生,曾为撑竿跳高运动员,1964年以4.58米的成绩成为亚洲撑竿跳高史上采用金属竿跳得最高的运动员,曾获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和第二届全运会冠军。历任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

    “要知道在过去都管我们叫残‘废’人……但我作为一个 残疾人听起来非常别扭:怎么就成‘废’人了?总有一种 被人歧视的感觉。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后, 是邓朴方首先从对人性尊重和平等角度提出把残废人改称 残疾人,从此残疾人的称呼,深入人心。”

    如果用1971年作为一道分水岭的话,胡祖荣的人生在这个节点的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景象。在之前,他是田径赛场撑竿跳高项目上意气风发的运动员,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和第二届全运会的冠军,先后5次刷新全国纪录,最高成绩达4.90米,一时风光无限;而正是1971年,他却在训练中不幸受伤致残。这时,他才刚刚 30 岁。一个叱咤风云的体坛健将一下子被困在病床上,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将永远同心爱的撑竿分手,永远不能凌空飞越。但也正是这次致残的经历,让他认识了另外两位改变他命运的朋友。

    这两个人就是王鲁光和邓朴方。当时他们俩都在北京的301医院治疗,而胡祖荣则在家做康复,三人还不相识。恰好有一位姓陈的医生中西医都了不得,给三个人轮流治疗。就是通过这位医生,胡祖荣和鲁光相识了。“说起王鲁光这个人,非常的不容易,他外出要靠轮椅,后来为提高效率,他自己愣是将其改装成电动的,在普通轮椅前轮搁置—个装有马达和握手连接的车轮架,搁上去变成三轮电动车就可以驾驶了,回家后轮椅前轮从前架上取下,又变回普通生活轮椅,一椅两用,现在看来很不规范又危险。”胡祖荣每次想起这位“轮椅”老朋友,就变得十分感慨。

    1983年春天,王鲁光给胡祖荣打电话,“他说邓朴方想见我。后来在王鲁光家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邓朴方同志,一起商量建设我国残疾人康复中心的事情。”这次见面不到一年,胡祖荣当选新成立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理事。

    不吃别人一顿饭

    基金会创立之初很艰难,像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光靠一位名叫陈玉书的爱国港商,捐赠5000港币起家。当时没有办公室,一伙人就在鲁光家的卧室办公,后来搬到建国门外一幢四合院里,桌椅板凳和办公用具也都是靠别人捐赠的,更谈不上专用车。只有一辆摩托车跑外勤,还是贺邯生从自己家骑来的。

    在他印象里,邓朴方和王鲁光可谓十足廉政。为了拓宽事业,几个人不停地和各个部门谈判,每次都到了“饭点儿”。有一次和其他机构商量事情,人家留他们吃顿便饭,其实是很正常的礼节,但他们都不愿吃,“‘人家都准备好了,就吃吧。’我劝他们,但他们不听。当时人员出去办公事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中午怎么办?找个街边的面食店吃点面条吧。作为政府机关里工作的一员,所有人连编制都没有。” 就是这样一群人,掀开了残疾人事业的新篇。

    “健全人还没搞好,搞什么残疾人体育?”

    胡祖荣以前搞体育,拿过亚洲冠军,是自尊心很强的一个人,伤残之后也不愿意被人看不起,就算在大街上,也不愿意被当作弱势群体对待。其实我国所有残疾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为“残废人”。反映在竞技场上,就是残疾人体育项目普遍不受重视,长时间处于边缘地带,这让胡祖荣非常着急。

    我国的残疾人体育在最初那几年举步维艰。曾有人跟胡祖荣说,健全人的体育还没搞好,还搞什么残疾人体育?当时准备国际残疾人的体育比赛,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条件特别差,运动员平时都住在体育场的看台底下,“洗澡都要等到健全人运动员用完澡堂才能进去,他们不训练的时候我们才能用场地继续练习。”1983年,胡祖荣接到邀请赴日访问,这次胡祖荣从国外带回来一批“重要物资”,“日本伤残协会送给我国64辆专用轮椅篮球,我们才用它们建立我国第一支轮椅篮球队。直到1984年要开始参加残奥会,训练条件终于开始有所好转。”

    称谓的变化体现社会尊重

    基金会成立三十年,残疾人的境况早已日新月异。对这种感悟,最能反映在称谓上。不久之前,胡祖荣骑着电动轮椅上街,在人行道碰到一位母亲正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孩走过,小女孩看到他的轮椅就问:“妈妈,这是残疾人坐的车吧?”“对,残疾人叔叔的车。”小孩子讲这些话是无心的,但胡祖荣内心却感到了一点变化。“但要知道在过去都管我们叫残‘废’人,人们其实并非恶意,而是一种习惯称呼,但我作为一个残疾人听起来非常别扭:怎么就成‘废’人了?总有一种被人歧视的感觉。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后,是邓朴方首先从对人性尊重和平等角度提出把残废人改称残疾人,从此残疾人的称呼,深入人心。”

    “我在基金会当了30年的理事,我国的残疾人事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刚搬到现在的住处时,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袁伟民到我家里来,看屋外筑有一条坡道就说,小胡啊,这个不错。你本来就是残疾人体委副主席,如果连你家里都没有无障碍条件,还去上什么班?到处都是无障碍设施,我随时都可以去地坛公园了,我很高兴。”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无障碍声明 网站构建:Blovemedia
    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版权所有: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 Copyright 2000-2024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Copyright 2000-2018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构建:Blovemedia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