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周年专题
  • 官方微信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cfdp@cfdp.org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zhb_jjh@cdpf.org.cn
    • 微博

    • 微信

    亲历者说

    律曼华:不是救世主,而是服务员

    2014-03-14


    人物简介

    律曼华 原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筹办小组联络员,并担任邓朴方首任秘书。1986年到基金会国内部康复组(1988年残联成立后更名为康复部)工作。

    中国残疾人基数大、涉及家庭多,我们能做的只是一些有代表性、时不我待的事情——我们不是残疾人的救世主,而是残疾人的服务员。

    1983年4月,在民政部假肢科技研究所工作的律曼华被领导告知要成立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她作为一名联络员要从司里调去辅助工作。律曼华的意见很简单:服从组织安排。就此事达成共识后,律曼华于五月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筹备组开展筹备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残疾人工作是由民政部代管,要成立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需要政府部门牵头。邓朴方、王鲁光呼吁建立基金会,与民政部部长崔乃夫一同商谈此事,最终形成一个以民政部行文报国家审批的程序。1983年5月,律曼华第一次参加联络员会议,是陪同民政部社会福利司司长和处长薛恩元。此次会议是协调会议,与会者总共十多人。会议主要内容是通报各方面在推动建立福利基金会组织落实的情况。此时律曼华负责民政部的文件传达和日程计划。会议时间是晚上7点,几人早早来到会场,在屋里等待,差5分7点的时候,来了一辆车,先是一台轮椅被抬下来,之后下来一人坐在轮椅上亲切地与众人交谈,这是律曼华与邓朴方第一次见面。

    一座联结基金会与基层残疾人的桥梁

    纵观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展历程,共经历四个阶段:1983年4月到1983年8月筹备阶段;1983年8月到1984年3月寻求资源,协调富建胡同为工作场所,是第二阶段;1984 年3月基金会正式成立为第三阶段;而1988年之后残联成立,基金会与残联融合变为“两个牌子一班人马”,是最后阶段。律曼华担任邓朴方的秘书,历经基金会成长的前三阶段。

    律曼华在基金会筹备小组成立后,便开始正式行文,联系多方的工作,细化到邓朴方需要接见各方面的领导和一些残疾人的事情上。那段时间,她去过著名民主人士胡子昂家,一方面是探望,另一方面是倡导成立基金会签名,以文件形式向胡子昂通报基金会进展情况。此时基金会已设有基金、人事、宣传等部门,人数虽少,但已有大概的框架。很多事情需要邓朴方亲自出席和定夺,大部分文件通过律曼华整理好再递交给邓朴方,安排邓朴方每天的日程也成了她的主要工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群众来信和来访,律曼华每天抽出一个小时了解来访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和呼声,再挑出有代表性的,最后安排邓朴方与之见面或回信。律曼华回忆,“每天按部就班忙碌,给朴方安排一大堆的事。因为朴方的思路是向弹钢琴那样,十个指头都要弹,只争朝夕。各个部门都在紧锣密鼓地干活,该办实事的办实事,该宣传的宣传,该研究政策的研究政策。”

    来见邓朴方的残疾人大多是基层出身,有的来自大连,骑着自行车到达北京,朴方深受感动,为其题字。还有从绵阳赶来的一位老人,办有一个残疾人工厂,把周边一些残疾女孩召集到一起,教她们传统的刺绣技艺,因此基金会为其拨款,让她们能够自食其力。著名轮椅音乐家孙晓梅在当时高分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就因为腿有残疾,被中央音乐学院拒之门外,于是找到邓朴方,后者专门为此事到中央音乐学院沟通,才使孙晓梅如愿入学。那时“见邓朴方很容易,我就说了算”,律曼华笑谈,“朴方有爱心,并且尊重人格,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歧视残疾人的,家里有残疾人都会藏起来不让出门,残疾人一般都在温饱线上挣扎。朴方觉得他们挺不容易,想多帮他们。”

    律曼华做的这些工作对于建立基金会与普通残疾人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是做一座桥,把二者联系起来。因为某个人受到朴方的鼓舞会产生一连串的良性反应,他周围的朋友亲属都会讲这些事情,会有一种观念的转变。”律曼华称邓朴方为“拼命三郎”,“我最佩服的是他带着一个病体,还那么顽强,可以说从睁开眼睛一直到睡觉,全想着基金会的事情。朴方坚持人道主义旗帜,为基层残疾人服务。”

    与朴方的唐山之行终生难忘

    1984年,邓朴方考虑建立国内第一家康复中心,选址在唐山。全国各地专家汇聚富建胡同,开展康复研究中心专家研讨会,会议持续了近三天。大家就“办一个什么样的康复中心”各抒己见,讨论十分激烈。5月7日晚上,律曼华陪同邓朴方连夜赶往唐山调研,到达目的地已是深夜12点多。二人在唐山停留了三天,这三天里几乎马不停蹄,参观邢台疗养院,到残疾人家里去探望,在唐山百货商店看残疾人演出,连轴转到最后。律曼华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开残疾人座谈会,十多名到场的残疾人发言踊跃,每个人讲自己的生活现状,讲对社会的需求。有的人甚至“住在楼上,只是想看看唐山,逛逛唐山百货大楼。”在回程的路上邓朴方说“中国的残疾人是最可爱的”。

    康复是每个残疾人的最终梦想

    1986年律曼华离开秘书岗位之前的最后工作,是以秘书长身份带队赴香港参加交流活动。受香港商业协会邀请,参观香港的残疾人手工制品厂和一些康复机构,内地共去了十几名残疾人。两岸的残疾同胞见面之后异常高兴,在一起联欢时手拉着手,相谈甚欢,1986年香港并未回归,这算是比较重大的“外事”活动。

    回京之后律曼华调入基金会国内部康复组工作,负责听障儿童的康复试点。青岛医学院有一名姓翁的教授在工作之余帮助聋儿进行康复训练。为此律曼华去了青岛两次,最后成功建立康复试点并争得了4万元的资金。1987年律曼华又远赴佳木斯,为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项目进行调研。虽然项目的时间有限,但在律曼华的努力下还是成功拿到了几十万美元的资金,也因此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联系,后来陆续开展了很多以社区为单位的儿童项目。

    律曼华在基金会工作的岁月里结交了很多残疾朋友,不仅仅是因为邓朴方“和残疾人交朋友”的要求,更秉承她内心的信念:“开拓进取、敬业爱岗,把自己置身于残疾人队伍中,沉下去。”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基金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日新月异,更开拓进取,但没有一个事业的发展是靠个别部门的努力使然,终究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如律曼华所说:“残疾人也是能创造世界历史的,他们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包袱。但中国残疾人基数大、涉及家庭多,我们能做的只是一些有代表性、时不我待的事情——我们不是残疾人的救世主,而是残疾人的服务员。”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无障碍声明 网站构建:Blovemedia
    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版权所有: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 Copyright 2000-2024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Copyright 2000-2018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构建:Blovemedia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