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周年专题
  • 官方微信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cfdp@cfdp.org
  •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 44 号
    邮编: 100006
    电话:( 8610 ) 85920220
    传真:( 8610 ) 85920214
    E-mail: zhb_jjh@cdpf.org.cn
  • 微博

  • 微信

同心同德 锐意进取 基金会工作迈上新台阶——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要点

2014-03-26

2013年是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残疾人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的重要一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国残联六代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深入落实《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围绕残疾人工作“新的起点”、“把底兜住”、“同步小康”、“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等关键词,为改善残疾人生活、增进残疾人福祉、加快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懈努力。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三届理事会确定的任务目标,在邓朴方会长和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基金会全体同志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2013年,基金会筹集资金和物资3.63亿元,(其中现金1.46亿元,物资2.17亿元),完成全年预算的132.11%;公益项目支出3.2亿元,完成全年预算的127.34%。本年度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1409.40万元,占总支出的4.26%,符合《基金管理条例》的规定。

2013年,继2008年我会获评第一批5A级社会组织后,在民政部组织的第二次社会组织评估中,我会在1398家公募基金会、2144家非公募基金会中脱颖而出,荣获5A级社会组织称号。

面对公众募款、社会监督、境外合作等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会始终以服务残疾人为己任,以建设公开、透明、高效和高公信力的世界一流基金会为目标,全体人员同心同德,自律自省,信心坚定,攻坚克难,实现了五大新突破。

一、实现规范化科学管理新突破

(一)抓好教育实践,改进工作作风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会提出了“四个下功夫”,即:在创新公益项目、切实提高公益项目执行力上下功夫;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残疾人家庭、了解残疾人需求上下功夫;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克己奉公、勤政廉政,保持奋发有为精神状态上下功夫;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廉洁自律做好公益项目上下功夫。把坚决反对“四风”落实到公益项目策划、立项、执行、检查、评估的全过程。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培训,坚持每季度组织一次“集善讲堂”,进行全员培训;还组织34人赴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学习公益机构管理和公众募款经验。为加强管理,将我会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编印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工作手册》,收录了文秘、财务、募捐、监督等31项规章制度。

(三)进一步规范公益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提升公信力和竞争力

一是完善项目监管有关制度。印发了《2013年项目监管工作实施方案》,从完善项目论证、计划及报批流程,明确项目管理、监督及反馈情况和加强项目评价情况总结三个方面加强项目执行流程监管。二是有针对性地赴湖北、吉林、贵州等地对6个项目进行监管。通过监管,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和建议,加强了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项目执行水平。

(四)信息披露更趋完善

在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中,我会在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获得了“2013年度信息披露情况抽样调查卓越组织——慈善透明榜样”称号。

二、实现公益项目多元化发展新突破

(一)公众募款迎难而上

针对我会目前公众募捐所占比重较小的情况,朴方会长曾专门指示:“要不断增加捐款渠道,努力扩大捐赠社会面,要把基金会与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联系起来,充分履行公募基金会的社会责任。”为此,我会积极与爱心企业和机构开展合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2013年,我会全面启动了“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建设了包括热线电话、网络捐赠等的强大的公众服务后台。开展该项目主要是希望通过体验饥饿活动和助养者每月的小额捐款,激发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加强基金会的公众募捐工作,逐渐形成基金会特有的公众募捐项目和机制。项目目标是在5年内向国内外公众募集1.2亿元人民币,用于资助湖北、陕西、甘肃三省共2.1万名残疾儿童及残疾家庭子女的综合发展。2013年12月2日,我会举办了“体验饥饿,牵手残疾儿童及残疾家庭子女”的公众宣传与筹款活动,56位员工全程参与,带动了1141位体验者报名参加活动, 1297位捐款者捐款37.56万元,截止目前,该活动带动了聋儿中心、信息中心、华夏文化集团、卫生部人才中心、北京大学等10家单位参与活动,捐款人数达到7745人,公众捐款额53万元。

(二)品牌项目持续推进

2013年,我会共开展公益项目341个。其中连续三年以上执行、社会影响力大、残疾人受益面大的公益项目有30多个,如集善嘉年华、信息无障碍论坛、启明行动、集善如新蜜儿餐、助听行动、服装项目、通向明天、类克集善援助合作项目等等。签订连续三年以上,每年100万、500万、1000万捐赠支持的项目近10个。

“阳光伴我行”公益项目被民政部评为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由我会推荐的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荣膺“最具爱心捐赠企业奖”;香港无国界社工行政总裁励娜荣膺“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奖”。

(三)创新项目成效明显

不断创新公益项目是基金会保持活力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一年来,我会积极开发有创意、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服务项目30余个,项目金额8000余万元。其中,“中央企业集善工程”项目是我会主动争取国务委员王勇同志的支持,请国资委支持我会的公益项目。兵器工业集团、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21家中央企业捐赠2000万元,支持我会开展自闭症儿童康复、盲人计算机教室建设、启明行动以及社区康复项目。

今年,如新集团成立30年,基金会也创立30年,如新集团捐赠1000万元,共同创立合作项目,宣传残疾人事业,祝贺两个30年。

三、实现国际化发展新突破

在做好原有国际项目的基础上,我们拓展了国际交流、培训和公益项目合作的领域。

(一)推动国际残疾管理标准的实施

我会牵头与德国工商业同业公会合作,在中国推广国际残疾管理标准。使残疾人以最高效、最低费用、最科学模式回归家庭与社会,并保障残疾员工重返工作岗位,有效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在我会的积极协调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得到了国际残疾管理标准委员会授权证书,这将进一步提升其在残疾管理方面的综合实力,更好地为残疾患者服务。

(二)开展“集善狮子会—走向非洲”项目

我会和中国狮子联会拟在2014-2018年五年内,共同筹集700万元人民币,支持国际残奥委会在肯尼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开展残疾人体育和康复项目。我会还将联合中国狮子联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及如新(中国)共同开展集善众力马拉维项目,帮助13户马拉维农民家庭就读农业自立学校,学习农业技术,改变贫穷落后状况。

(三)启动国际化培训项目

今年,我会启动了面向我会全体工作人员及各省基金会骨干参加的5年6期“提高公益机构领导力和执行力培训”,两期共40人次参加了培训。该培训旨在通过学习香港、台湾、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社会服务手段等,达到培养能够适应形势变化且善于管理、熟悉业务、执行力强的社会组织管理人才。

(四)国际合作项目稳步推进

目前,我会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19个。其中,在邓朴方会长和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共同促进残疾人特殊艺术发展》和《共同促进残疾人体育发展》一、二期项目进展顺利。12月15日签订了项目三期合作协议,促进残疾人及工作者交流,受益残疾人476人。

四、实现引领作用新突破

(一)与地方基金会建立“上下联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工作网络

今年,地方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从去年的61家,增长到67家,净资产总额达到15亿元,2013年度捐赠总额约为8亿元。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基金会有5家,其中江苏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总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全国各类基金会共计3500多家,收入千万以上的占5%。

2013年基金会中心网的中国基金会透明度排名,全国平均分为56.25分。67家全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有38家在平均分以上,比去年大幅提高。有8家单位得分在90分以上。

中基会提出上下联动,是要联合67家各级各类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努力开拓筹资渠道,将社会善款尽可能多的投入到残疾人事业上来。

(二)横向发展,多方合作

今年,我会加入民政部发起的中国慈善联合会和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与更多的兄弟基金会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12月10日,我会承办了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基金会分会第六期双月沙龙,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领导以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13家公募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4家涉外基金会,华民慈善基金会、清华大学公益基金会等12家非公募基金会,新华网、人民网等7家媒体约8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对基金会发展模式和公众募款模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三)支持民办NGO

去年,我会和清华大学、世界宣明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目的是中心整合三方优势,推动公益项目的研究与推广及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搭建公益项目共享平台。今年,我会支持该中心从理论、政策和项目管理实践出发,为国内基金会等公益组织提供全方位支持性服务,以推动中国公益组织行业自律与问责体系的建立。

我会还资助了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北京智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瓷娃娃关怀协会等草根社会组织,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

五、实现探索残疾人福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新突破

(一)积极探索健康生态城的建设

将残疾人康复事业、康复人才培养和老龄化产业相结合,在北京、浙江、海南等地开展的健康生态城项目全面发展。其中北京集善首开老年康复研发中心项目已完成立项,进入了实质性推动阶段。

(二)积极推动残疾人辅助器具、药品的国产化

积极联络爱心企业捐赠,推动辅助器具国产化进程。以诺尔康公司向我会捐赠100台国产人工耳蜗为契机,我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通过该公益项目的实施,推动国产人工耳蜗的开发与应用,促使进口人工耳蜗降低价位,使更多语后聋残疾人受惠。通过实施维思通和类克药品项目,已减轻了2.2万名低保特困的精神残疾患者服药负担,帮助了4385名低保及因病致贫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克罗恩病患者。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精神病二代药等药品的国产化进程。

(三)扎实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

2013年,我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集善盲童助学示范项目”立项及95万元资金支持,中国银联配套支持150万元,为全国39所盲校、特教学校的2830名盲生捐赠了学习急需的触觉语音地图和常用词典等文化学习用品。

(四)筹备完成基金会30周年纪念活动工作

1984年3月15日,邓朴方会长创建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为了回顾和记录基金会30年不平凡的历程,实现“将基金会建设成为公开、透明、高效率和高公信力的世界一流基金会”的工作目标,为更多的残疾人谋福祉,根据邓朴方会长关于纪念活动既要简朴又要热烈、既有回顾又有展望的工作要求,经向海迪主席、中国残联党组汇报批准,并经基金会三届五次理事会审议通过,基金会决定举办3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并于2013年全面启动筹备工作。在基金会二楼南侧,设立了“弘扬人道集善天下--前进中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事业”展览室,全面展示基金会30年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制作完成基金会30周年宣传片;出版《弘扬人道 集善天下--邓朴方论残疾人福利工作》一书;2014年3月初,《三月风》杂志出版了“纪念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念专刊”;并于3月20日上午,召开“人道主义的呼唤--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纪念会”。

我们深知,一年来工作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与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和帮助分不开;与各位理事、监事、名誉理事和特邀理事的付出和奉献分不开;与全国各地方残联、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支持分不开;与基金会培养人才、创新规范制度及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仍需努力改进和提高:

——公众募款能力有待提高。我会目前公众募款数额仅占总募款的12%左右,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募款能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研究。

——人才培养仍需加强。建设国际一流基金会要有一流的人才作支撑,实现基金会的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离不开人才培养。基金会在培养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方面仍需努力。

——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交流不够密切。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49万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慈善领域开展活动。我会与其他10家5A级、21家4A级基金会,以及行业协会、商会、非公募基金会合作及交流学习不够。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2014年工作要点

201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国残联“六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基金会全体同志将在邓朴方会长、中国残联党组和理事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中国残联的中心工作以及基金会年度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在信息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监管、推动公众募款和了解残疾人状况及需求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为实现残疾人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2014年,我会筹资目标为2.8亿元人民币。将不断拓展筹资渠道,努力募集资金,全力推进公益项目的开展。努力把每年1000个亿的社会慈善捐款多投入到残疾人事业上来。

(二)努力培育精品公益项目。力争推出10个以上创新公益项目,大力加强公众募捐项目实施力度,全面推进“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

(三)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狠抓“四风”,促进廉政制度落实和监督执行。

(四)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培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集善瑞安--提升公益机构领导力和执行力”第三期培训以及第二阶段“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高级培训等。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无障碍声明 网站构建:Blovemedia
本网站所刊登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版权所有: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 Copyright 2000-2025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Copyright 2000-2018 WWW.CFDP.ORG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40732号-5 网站构建:Blovemedia
回顶部